EN
产品搜索
2023 / 03 / 28
创新驱动,让麻醉技术更好为手术保驾护航

开刀祛病,麻醉保命,可以说,麻醉医生是患者围术期诊疗的生命保护神。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术的禁区越来越少。这些禁区的突破,离不开麻醉技术的支撑。现代麻醉技术日臻完善,安全性大大提升,而我国麻醉领域的专家并不满足于此,始终以创新思维,致力于探索更为精准的麻醉技术,让高质量麻醉服务更多患者,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从麻醉医学到麻醉围术期医学

实际上,我们将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副院长、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董海龙介绍,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起步阶段,一大批专家推动麻醉逐渐从一个专业学组成长为独立学科;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发展阶段,在学科主任熊利泽教授带领下,以创新科学研究来提升学科知名度,以提升学科知名度来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以优秀人才推动麻醉学科全面进步。2010年,医院又提出一个新目标,即追求卓越,迈向学科高质量发展之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学科实现医、教、研全方位的跃升。我们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零的突破,实现了众多科研奖项的丰收。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要提出引领学科发展的新思路。

 

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正是有了如此的历史积淀,学科才能向着更高水平迈进。虽然我们将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但其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就是要实现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董海龙认为,麻醉领域的同道应该形成一个共识,即麻醉学科作为基石性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引领和创新作用。

 

董海龙认为,麻醉学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是理念上的转变,要从麻醉学走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要实现麻醉医学科到麻醉围术期医学科的转变。麻醉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术中的安全,也要考虑患者术后长远的安全以及预后转归。理念的转变,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高质量的麻醉技术要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围术期全过程,术前通过麻醉门诊和术前访视等方式提前了解患者生理状态,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患者尽快达到最佳手术状态;术中为患者提供精细、完善的手术麻醉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术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镇痛方案并积极参与患者快速康复等。

 

从专注手术到专注患者

历经传承与发展,我国麻醉学科无论从临床安全还是学术研究水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对麻醉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每年完成数量巨大的手术麻醉的同时,我们能够完全保障患者在术中的安全。然而,我们更要关注麻醉技术对患者产生的远期影响。董海龙说,当结束手术治疗,患者能否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对其远期的转归是否有保障,是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任务。

 

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以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为例,将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联合使用,既能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又可以减少单一麻醉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副作用,加速患者从麻醉状态苏醒的速度。过去,由于受到技术限制,如何精确地掌控静脉和吸入麻醉药的给药量是个难点,尤其是部分风险较高,手术过程生命体征变化剧烈的患者。但伴随医工结合,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静吸复合麻醉综合药效监测的推出,让麻醉医生得以更快速准确地做出临床决策,进一步保障患者的术中安全和术后康复。

 

在传统麻醉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引入麻醉监护技术,包括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神经电生理监测、循环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等技术。比如,基于脑电活动、脑组织氧等新的脑功能监测的使用,可以让术中患者脑功能得到保护,减少损伤和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也就更好。

 

在董海龙看来,临床上遇到的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值得医务人员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因为这个小问题往往就会影响患者的就医感受和远期转归。无论是医疗技术的创新,还是医疗设备的升级,都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为核心。让患者的伤害最小、获益最大、感受最舒适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从技术跟跑到医工创新领跑

在医学飞速发展的当下,新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变得愈发重要。董海龙始终在探索如何以学科交叉的思维重塑医疗模式,寻求如何利用医工结合的方式破题麻醉技术提升。

 

董海龙表示,在工业领域、信息化领域甚至国防领域,积累了许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功经验。但在医学领域,还有待形成更有效的合力,特别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他说:应当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全链条的合作,从而填补麻醉医生的短缺,减轻麻醉医生的劳动强度,提高麻醉医生工作效率,减少麻醉过程中的人为误操作,最终推动麻醉学科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围绕这一目标和理想,麻醉人应该迎难而上。

 

如何在麻醉学领域实现医工融合?董海龙以曾经做过的一项如何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研究为例。传统方式是医护人员定时去床旁记录患者的感受、生命体征、运动情况、疼痛情况等指标时,这种人工操作无法做到实时监测而获得连续准确的数据,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转归。于是,董海龙带领团队与迈瑞医疗合作共同研发一种可穿戴的监护设备,通过实时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了实时监测和传统监护仪线缆束缚的问题,从而明显促进了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董海龙说:我们的科技创新应该更大胆一些,加强源头性创新。目前,董海龙带领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从大量样本数据中分析我国人群围术期神经功能损伤有关指标,建立起指标体系,研发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新一代监测设备,从而使麻醉技术、数据管理、临床决策更加科学高效。

 

从技术跟跑到创新领跑,希望有越来越多诸如迈瑞这样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通过医工结合,与医院、医生共同创新医疗模式,创新医疗技术,以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医学发展,高质量的麻醉学发展。

 

转载自健康报


Copyright® 2020 浙江普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130241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617号 (浙)-非经营性-2020-0064
技术支持:巴零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