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知识平台
基于脑电信号的分析技术已广泛用于围手术期麻醉深度监测。随着此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入,其对于全身麻醉/镇静患者的应用价值也逐渐体现。如何正确认识脑电监测在全身麻醉/镇静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规范,对于全身麻醉/镇静患者,特别是脆弱脑功能等特殊患者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本专家共识的制订目的在于为麻醉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临床行为提供指导,加强全身麻醉/镇静患者的监测和管理,提升围手术期的医疗质量。
本共识工作组成员包括麻醉学专家和相关领域其他学科专家,共识内容和临床问题由德尔菲法和共识会议法确定。2024年1月25日完成初稿,经过讨论,于2024年7月20日定稿。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遵循GRADE标准。在国家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完成注册(PREPARE‑2023CN938)。
1 脑电监测的临床应用
1.1 全身麻醉/镇静深度监测
推荐意见1
全身麻醉患者可能从脑电监测中获益,对于高龄、手术时间长、全凭静脉麻醉、术中循环不稳定、体外循环手术等高危患者,推荐使用脑电监测以加速患者术后的麻醉苏醒(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脑电监测可较好地反映麻醉/镇静深度。② 患者术后平稳、快速的苏醒是临床麻醉的基本要求,良好合理的术中管理可以使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苏醒。当术中发生导致苏醒延迟的高危因素时,积极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③ 目前普遍认为,对于高危患者,脑电监测有助于指导麻醉苏醒过程。④ 由于现有硬件及软件的局限性,目前临床使用的脑电监测设备并不能完整展示脑电活动,且对于小儿等特殊患者,缺少针对性的算法。另外,许多因素可干扰脑电信号进而影响脑电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一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患者,还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和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推荐意见2
监测下镇静患者可能从脑电监测中获益,包括更好地判断麻醉深度、优化用药量和降低术后谵妄的风险(弱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全身麻醉患者是最早应用脑电监测的群体,近年来这一技术也被广泛用于监测下镇静患者。在特殊患者群体中,包括老年患者、对术中镇静深度可控性要求较高的患者(如唤醒手术)等,其优势更为明显。② 对于监测下镇静患者,脑电监测是否能降低术后谵妄的风险,结论尚不一致。两项针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的研究发现,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指导下的不同镇静深度的管理对于术后1 d的谵妄可能无影响,但可降低术后5 d的谵妄发生率。对于更长时间的预后指标(如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尚无患者从脑电监测中获益的证据。
补充背景:脑电监测最主要的围手术期应用是全身麻醉/镇静深度的监测。目前临床常规术中监测患者脑电活动,指导麻醉实施。从脑电监测使用初期开始,已有许多研究提示脑电监测能减少患者术中麻醉药物消耗量,缩短患者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从而加速患者的术后苏醒。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患者与不同类型的全身麻醉药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BIS,从而限制其临床价值。BIS和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等监测都是对局部大脑皮质脑电活动进行的监测,很难完整提示整个大脑乃至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且患者自主意识的出现与否也不能等同于其脑电活动的强弱。美国加速康复学会和围手术期质量学会发布的关于脑电监测对围手术期转归作用的共识中提到,脑电监测可以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但同时也强调了患者个体差异对BIS等脑电监测结果的影响。临床上,高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电解质紊乱、低体温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术后苏醒延迟;同时,在苏醒过程中,肌松拮抗药等药物的使用也会影响患者的脑电活动。因此,在使用BIS和AEP等进行脑电监测的同时,必须综合、个体化考虑患者的术中情况,才能更好地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
1.2 脑功能监测
1.2.1 术中知晓
推荐意见
对于老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全凭静脉麻醉等患者,推荐使用脑电监测以预防术中知晓(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美国加速康复学会和围手术期质量学会2020年联合发布了《美国加速康复学会和围手术期质量学会关于神经监测对围手术期转归作用的共识:脑电监测》,该共识指出,BIS监测患者术中知晓风险显著降低,进一步亚组分析指出,BIS指导下的麻醉管理可显著降低全凭静脉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风险。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BIS监测也能降低患者术中知晓的风险。②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脑电监测对于高危患者的术中知晓具有一定预防作用,但这一技术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患者,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其适应证。③ 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2020版)》指出,不建议将脑电监测常规用于所有全身麻醉患者以预防术中知晓,应根据每个患者的特殊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术中使用脑电监测。另外,麻醉科医师应了解原始脑电指标(如原始波形、频谱图等),以识别患者当前麻醉状态,决定是否需要适当干预措施。
补充背景:临床常用的脑电监测有BIS、AEP、Ai等。研究表明,BIS<60可以有效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BIS指导下麻醉可降低高危患者术中知晓的风险,加速康复。但BIS存在个体差异,其数值的大小与术中知晓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BIS、AEP、Ai等虽能较客观地反映镇静程度,指导麻醉用药使之更加合理化,但很难准确反映大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程度,这些客观指标目前尚不能被确认是监测麻醉深度的金标准。如何选择监测手段,进而有效地监测全身麻醉深度、杜绝术中知晓,还需深入研究。
1.2.2 术后谵妄
推荐意见
对于老年等术后谵妄高风险患者,脑电监测指导下的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脑电监测的患者。与浅麻醉相比,深麻醉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较高(弱推荐,中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老年患者和术后谵妄高风险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脑电监测指导下的全身麻醉可降低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及术后早期(7 d内)、长期(90 d~1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同时,维持在浅麻醉更有利于维护认知功能。② ENGAGE(脑电指导的麻醉与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研究)研究表明,脑电监测对术后1~5 d谵妄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脑电监测组患者吸入麻醉药物的浓度更低。③ 有关脑电监测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存在时间节点不一、评估方法不一、指标设置不一等局限性,尚需进一步大规模研究验证。
补充背景:围手术期脑功能异常中关注度较高的是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是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发人群,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60岁的老年患者。脑电监测有助于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和麻醉药物用量过大,结合合理的血流动力学管理和脑氧合优化措施,有助于脑功能的保护。
1.3 危重或特殊患者的应用
1.3.1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患者的应用
推荐意见1
PACU或ICU中的老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能苏醒延迟的患者,有条件情况下使用脑电监测可能使患者获益(弱推荐,中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目前,有一致的证据表明脑电监测能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加速早期康复。但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是否会降低患者远期病死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②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脑电监测可提供麻醉镇静水平及适当干预措施的额外信息。③ 特定的脑电模式可能与PACU内谵妄相关,可据此制定预测PACU内谵妄的策略并实施早期干预与治疗。④ 2021版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与2023版重症患者管理专家共识中未建议将脑电监测常规用于所有PACU或ICU患者,本共识推荐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确定是否需要使用脑电监测。⑤ 脑电监测所产生的额外医疗成本是推广应用时需考虑的问题。
补充背景:目前脑电监测尚未成为PACU、ICU中广泛应用的脑功能监测手段。尽管脑电监测具有无创、动态、高时间分辨率等优势,但在PACU、ICU日常临床实践中是否需要推广应用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缺乏统一的收费项目和方案;其次,对于脑电监测在PACU、ICU应用是否有益于患者预后及脑电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仍不确定;最后,脑电监测尤其是需要连续脑电监测的患者医疗成本增加,加重患者及国家医疗负担,更应衡量利弊。
推荐意见2
对于颅脑损伤、心搏骤停复苏、非惊厥性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持续镇静的ICU患者,推荐使用脑电监测(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对于脑损伤患者使用脑电监测进行镇静水平评估的优点是可实时评估患者镇静水平且无须使用外部刺激改变患者镇静状态,其意义更多在于防止镇静过度及观察脑电动态变化并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信息。② 近年研究发现,脑电监测可以指导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镇静治疗或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这似乎是脑电监测的新意义,但这些研究结果在指导临床决策前尚需进一步证实。③ 脑电监测可能有助于监测继发性损伤、协助重症监护管理(如缺血、皮质扩散去极化)、评估意识情况及预测神经功能预后。④ 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脑电监测可动态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⑤ 研究表明,连续脑电监测有助于提高持续机械通气患者的住院生存率。⑥ 由于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如睡眠、体温、低血糖、脑损伤等)均可影响脑电监测结果,脑电监测在ICU患者镇静深度监测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证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定量脑电监测在脑功能监测方面的优势。
补充背景:镇静是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颅脑损伤患者适宜维持于较浅的镇静深度,这一点已达成共识,然而如何评价此类患者的镇静程度仍存在争议。目前临床上评价颅脑损伤患者镇静程度的手段有客观监测和主观镇静评分。客观监测主要是脑电监测。关于颅脑受损患者主观镇静评分和脑电相关性的研究目前尚少,且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尚无关于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脑电会产生何种改变的研究,但有研究证实BIS能更好地反映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程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镇静药物是否剂量依赖性地引起脑电监测指标变化,相关研究也尚少,有研究证实,联合应用传统的镇静评分和BIS能减少此类患者镇静药物的应用,BIS可以指导调整镇静药物剂量。
1.3.2 衰弱患者
推荐意见
对于衰弱患者,围手术期推荐使用脑电监测预防术后谵妄等(弱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衰弱指因生理储备下降而出现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涉及多系统的生理学变化,包括神经肌肉、代谢及免疫等系统的改变,与死亡、失能、谵妄及跌倒等负性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术前筛查为衰弱的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风险会显著增加。② 衰弱患者对全身麻醉药物和镇静剂的敏感性增加,因此,衰弱患者术中易发生脑电爆发抑制。目前国内相关指南及专家意见明确指出,针对衰弱患者,通过脑电监测可以预防麻醉过深及脑电爆发抑制,从而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补充背景:衰弱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态、共病、药物、心理健康状况及疼痛等。衰弱与手术患者的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等。有研究表明,行择期手术的衰弱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风险是非衰弱患者的2.14倍,且衰弱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是改善衰弱患者术后不良结局的关键。
1.3.3 脆弱脑功能患者
推荐意见
对于脆弱脑功能患者,推荐使用脑电监测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脆弱脑功能是指术前合并脑卒中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影像学明确的脑梗死灶(包括腔隙性脑梗死)、中重度颅脑血管狭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脑功能状态。术前存在脆弱脑功能的患者,麻醉期间更易出现基于脑电监测的Ai过低。有研究显示,术前认知异常的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比例明显增加。脆弱脑功能患者经历全身麻醉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需引起麻醉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补充背景:术前合并脆弱脑功能的患者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显著影响术后转归及远期生活质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基于脑电的麻醉镇静深度监测应成为脆弱脑功能患者麻醉期间的标准监测。全身麻醉状态下,有效阻断外界伤害性刺激对脆弱脑功能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惹是减少伤害性大脑应激状态的关键。脑电监测是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大脑应激状态调控,同时也可以对基于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应激系统和基于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慢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调控,对于确保脆弱脑功能患者术后内环境的维护及快速术后康复至关重要。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基于脑电的镇痛相关指标(疼痛伤害敏感指数、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等),可能在精准调控术中个体化镇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3.4 婴幼儿及儿童
推荐意见
对于<1岁的患儿,目前脑电监测指标体系不适用,对其余患儿应谨慎解读(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将基于成年人的研究指标用于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存在局限性,理论上,大脑约12岁才达到较完善的成熟度,电活动也趋于稳定。② 在小儿麻醉中,还需结合边缘频谱频率(spectral edge frequency, SEF)、密度谱阵列(density spectral array, DSA)及原始脑电图等脑电参数综合判断麻醉深度。以丙泊酚为例,其用量与β波、δ波的相对百分比在>1岁的患儿中呈剂量依赖相关性。<1岁的患儿手术期间平均总功率增加最多,5岁~8岁达到峰值。③ 不同的脑电监测指标适合的年龄界限也有所不同。BIS监测不推荐用于<1岁的患儿,1岁~5岁的患儿监测BIS应谨慎解读其价值;<1岁的患儿也不推荐Sedline、
Narcotrend指数监测;E‑entrophy和脑状态指数监测不推荐用于<2岁的患儿。DSA监测不推荐用于<6个月的患儿,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突触发生和髓鞘形成,DSA的总功率会降低,从而影响其对婴儿镇静深度的代表性50]。
补充背景:脑电监测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对于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下的患儿,脑电监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脑电监测指导下的麻醉有助于更有效地确定不同年龄段患儿的麻醉药物需求,可减少全身麻醉患儿的七氟醚需求,可能降低爆发抑制发生率,而不会改变苏醒特征。但脑电监测指导下麻醉是否可减少患儿术后谵妄等并发症尚缺乏可靠证据。婴儿和年龄较大的患儿之间脑电的成熟差异可能影响BIS算法。BIS算法中使用的子变量在儿童、婴儿或新生儿中未被证实。因此,对不同年龄范围的原始脑电进行更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并与麻醉相关事件进行关联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以确定是否需要对BIS、熵等脑电参数进行与年龄或小儿发育成熟度相关的校准。此外,要关注不同年龄段发育期大脑的相关脑电特点。目前多数研究针对的年龄节点包括1个月、2个月、6个月、1岁、2岁、5岁和12岁。
1.3.5 精神病患者
推荐意见
病程长和(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容易有脑电的异常,推荐术中使用脑电监测进行麻醉深度评估,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一方面,许多精神类药物通过影响肝药酶进而减慢麻醉药物体内降解速度,因此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容易出现麻醉过深,脑电监测可精准调控麻醉深度。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术后谵妄、精神错乱发生率较高,脑电监测有助于避免过量用药加重患者术后精神症状。② 在功能性精神病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其脑电有区别于正常患者的改变。精神病患者脑电图δ波振荡增强及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脑电图慢波振荡是很多研究中观察到低BIS的原因,麻醉医师在评估这类患者的麻醉深度时须加以考虑。③ 精神病或抑郁症患者基线BIS较低,麻醉后BIS下降较快,缺乏预测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过渡的指数的特定值。精神病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BIS明显低于抑郁症患者。
补充背景: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麻醉,麻醉医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处理抗精神病药物对机体及其他药物(尤其是麻醉药物)的影响。研究表明,接受慢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术后病死率增加。精神疾病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抗抑郁药物、抗躁狂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等。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药物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两者都是通过拮抗中枢的多巴胺受体发挥作用。大多数抗精神疾病药物具有镇静、安定作用及不同程度的肾上腺素能α受体与胆碱能M受体阻断作用,与吸入麻醉药物合用时不仅可增加麻醉效能使最低有效肺泡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下降,还可能加重其对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抗抑郁药物可增加吸入麻醉药物的麻醉效能,使MAC下降、苏醒延迟,同时呼吸循环抑制作用相应增加。抗躁狂药物主要为碳酸锂,可引起肌无力、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及肌松药作用时间延长。在相同麻醉剂量下,智障儿童在清醒状态、术中稳定麻醉期间和在恢复意识期间观察到的BIS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两者差异范围为9~25。但在整个麻醉管理期间,BIS同样可以很好地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状态,有良好的一致性。因为BIS是对整体神经功能的监测,而不是针对异常脑连接的监测。因此,智障患者全身麻醉期间的BIS与正常患者遵循相同的趋势,BIS监测可以有效用于智障患者。
1.4 脑电监测在特殊临床场景的应用
1.4.1 心脏手术
推荐意见
心脏手术术后脑缺血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此类患者可能从脑电监测获益(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心脏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在个体化麻醉药物用量、提示术中脑缺血/缺氧、促进术后早期苏醒、降低术中知晓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发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大量研究结果提示,低BIS累计持续时间及低血压累计持续时间与心脏术后病死率存在相关性。② 在心脏手术期间,由于心排血量下降、血栓栓塞、血管痉挛等风险因素的存在,脑血流减少和脑缺血事件更易发生,脑电监测有助于发现脑缺血损伤。脑电的显著变化(活动增加、持续抑制、爆发抑制、Ai如BIS的异常降低)可作为脑缺血损伤的警示信号,特别是联合脑氧监测等手段,在预测心脏手术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预后等方面具有优势。③ 与其他手术类型比较,心脏手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脑电监测在预防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有潜在价值。体外循环期间爆发抑制率、术中前额叶α波功率等有助于预测术后谵妄的发生。因此,对脑电监测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麻醉深度数值上,对原始脑电信号及反映大脑两侧功率、提高脑电可预见性参数的分析也应该得到重视。
补充背景:①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发现,术中累计BIS<25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6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时间较长与心胸外科手术后3 d内卒中事件的发生相关。另一项对8 239例心脏手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也发现,低BIS组(此项研究中定义低BIS为BIS<43)术后24 h内新发永久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高。② 一项包含1 140例老年心脏手术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术中脑电监测可降低所需吸入麻醉药物用量,减少爆发抑制,但并未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1.4.2 脑部手术
推荐意见
对于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脑电监测与其他指标联合有助于识别术中脑缺血和低灌注,减少术后脑血管事件。若条件允许,对清醒开颅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术患者实施脑电监测可维持合适的麻醉/镇静深度,并有助于获得准确的神经电生理或微电极记录信号(强推荐,中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不同的麻醉深度可能影响清醒开颅术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准确性,麻醉过深者运动诱发电位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对清醒开颅患者应用脑电监测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是有益的。② DBS手术中电极放置位置十分重要,在电极放置过程中使用微电极记录(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MER)来准确识别目标解剖位置。几乎所有的麻醉药物对MER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影响因药物类型、疾病分类、记录的核团而异。在局部麻醉复合适度镇静的麻醉方式下,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及其剂量尤为重要。③ 对于局部麻醉复合适度镇静的DBS手术,维持BIS在70~85较为安全。④ 脑部手术患者行脑电监测可能受限于手术部位。
补充背景:①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脑电改变的患者术后30 d内卒中风险增加6倍,若发生不可逆的脑电改变则围手术期卒中风险增加70倍。② DBS手术是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有效方法。DBS手术第一阶段为脑深部微电极的准确定位和植入,多采用清醒镇静;第二阶段埋置脉冲发生器,常规选择全身麻醉。帕金森病多为老年患者,长期口服抗帕金森病药物常合并精神症状、心肺并发症,麻醉药物耐受性偏低,需精准调控麻醉深度。脑电监测能准确反映DBS手术中的麻醉深度,且不影响术中电极植入。
1.4.3 舒适化诊疗
推荐意见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需精准调控镇静深度的舒适化诊疗患者可从脑电监测中获益(弱推荐,中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舒适化诊疗目前并未常规应用脑电监测。但现有证据表明,脑电监测对内镜下诊疗等舒适化诊疗场景的患者同样有益,有助于维持有效、安全的镇静深度。对镇静深度调控要求较高的群体(如老年患者),舒适化诊疗中应用脑电监测可提升安全性。但目前证据不推荐脑电监测在舒适化诊疗场常规应用。
补充背景:① 患者状态指数(patient state index, PSI)和熵相关的脑电监测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右美托咪定深度镇静水平。②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表明,行纤支镜检查患者的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mOAA/S评分)3~4分对应的BIS中位值为82。③ 一项对无痛胃镜检查或纤支镜检查患者的研究表明,脑电监测指标可较好地预测患者意识状态的转换。④ 一项纳入16项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对比了麻醉深度监测对程序化镇静、镇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方面的证据质量普遍不高。此外,麻醉深度监测可较好地反映镇静深度,脑电监测可能使不宜镇静过深的患者受益。但无需常规为此类场所配置麻醉深度监测设备或对不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开展培训。
2 脑电监测围手术期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推荐意见1
麻醉深度的判断,除通过脑电监测数值外,还应结合外科手术事件、药物使用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基于脑电波形的相关参数及各项生命体征等综合判断(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药物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脑电的变化。不同麻醉药物引发的脑电活动各有不同。② 手术对脑电的影响包括:当手术伤害性刺激或发生镇痛不足时,脑电会出现β和δ唤醒、α脱落;开腹手术的δ振幅增加比乳房切除术更明显;腹腔冲洗时和开腹手术期间均可观察到额叶δ波功率明显增加;脑部手术可能会直接改变脑电图波形,引发异常电活动(如尖波、慢波等);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及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在脑电上出现高频电活动消失、脑电功率丧失,最终导致脑电静默,或出现广泛的慢波活动。③ 不同算法得出的麻醉深度指数可能各有局限。一项对比5个最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BIS、Entropy‑SE、Narcotrend、qCON、Sedline)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脑电数据下,2/3的指标给出的麻醉深度建议并不一致。
补充背景:脑电信号对电干扰和伪迹非常敏感。伪迹包括物理伪迹和生理伪迹。手术过程中的物理伪迹主要是设备相关干扰(如50 Hz工频干扰、电极接触不良或监测设备部件障碍等)引起的伪迹。在监护室或手术室进行脑电监测应尽可能远离电线、减少电线摆动;同时调整电极位置,使电极与头皮充分接触,必要时及时更换。维持良好的设备状态、遵守脑电记录操作规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伪迹的产生。生理伪迹是指受试者本身的一些生理活动引发的干扰,常见的有肌电伪迹、眼电伪迹和心电伪迹。肌电伪迹通常由受试者头部、舌头或肢体等部位肌肉收缩而产生的干扰信号;眼电伪迹是由眼球转动或眨眼产生的电活动,这些眼部运动会改变头皮的电场分布;心电伪迹是由心脏跳动产生的干扰信号,传递到头皮表面后被脑电电极所记录。消除患者紧张心理,使患者全身放松(尤其是颈部、下颌),轻轻闭眼、张口、不吞咽、不咬牙,或者尽可能少地改变患者体位可以减少生理伪迹的干扰。不同类型的手术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影响脑电。当手术伤害性刺激或发生镇痛不足时,脑电会出现3种变化:β和δ唤醒、α脱落,可以通过使用阿片类药物或区域麻醉技术来挽救。有研究发现,开腹手术的δ振幅增加比乳房切除术更明显,腹腔冲洗时和剖腹手术期间均可观察到δ波功率在额叶增加最为明显。脑部手术(如肿瘤切除、癫痫病灶切除或减颅压手术等)可能会直接改变脑电图波形。脊髓手术虽不直接影响脑电图,但可能间接影响脑功能,特别是在手术引起感觉或运动功能改变的情况下。心脏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神经介入手术)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在脑电上出现高频电活动消失、脑电功率丧失,最终导致脑电静默,或出现广泛的慢波活动。
推荐意见2
脑电监测与麻醉药物有直接关系,能客观反映其对脑电活动的影响,与丙泊酚、依托咪酯、硫贲妥钠、咪唑达伦和大多数吸入麻醉药物均有较好相关性。对艾司氯胺酮、氯胺酮、瑞马唑仑和氧化亚氮等药物,反映其镇静深度的指数体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解释说明:① 不同的麻醉药物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脑电活动,脑电监测可观察到这些变化。γ氨基丁酸(γ aminobutyric acid, GABA)受体激动剂丙泊酚的特征性脑电波形是α振荡和δ振荡,恢复期转变为β和γ振荡;同样是GABAA受体激动剂的吸入麻醉药物同时还可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结合及封闭双孔钾通道、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产生效应,其特征性脑电与丙泊酚相似,但吸入麻醉药物在α波和δ波之间会出现θ振荡;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的特征脑电是,随着给药速度的增加,由9~15 Hz的高α和低β纺锤波过渡到慢δ振荡;与NMDA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的氯胺酮其特征脑电表现为高β和低γ之间的快速振荡。② 脑电监测数值(如BIS)可能无法客观反映氧化亚氮和氯胺酮用药下的麻醉/镇静深度。③ 瑞马唑仑使患者意识消失时的麻醉深度指数可能偏高。
补充背景:
丙泊酚属于GABA受体激动剂,并对兴奋性NMDA受体产生轻度抑制作用。丙泊酚麻醉状态的特征性脑电波形是α振荡和δ振荡,恢复期转变为β和γ振荡。吸入麻醉药物也是GABAA受体激动剂,同时还可与NMDA受体结合及封闭双孔钾通道、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产生效应。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醚、异氟醚和地氟醚,它们的特征性脑电与丙泊酚相似,但又不完全一致,虽然都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脑电波频率由快变慢,最后产生爆发抑制,但吸入麻醉药物在α波和δ波之间会出现θ振荡。右美托咪定的脑电表现与Ⅱ、Ⅲ期非快速动眼睡眠非常相似。吸入N2O的脑电表现为β和γ振荡增加;有的医疗中心将高浓度N2O和高流量氧气一起使用,作为其他麻醉剂的过渡来加速患者苏醒,当脑电表现出高振幅慢δ振荡,意味着麻醉剂向高流量N2O过渡。吸入70%氧化亚氮时,可能指令性反应已消失但BIS却无变化。氯胺酮主要通过与NMDA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特征脑电表现为高β和低γ之间的快速振荡。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期间,追加氯胺酮可能表现为BIS显著上升或不上升,此时BIS无法客观反映镇静或麻醉深度。使用瑞马唑仑的患者,同样是镇静良好的状态下,部分患者术中表现为平均BIS值>60和(或)平均PSI值>50,此时偏高的脑电监测数值并不能真实反映瑞马唑仑的麻醉/镇静深度。瑞马唑仑镇静期间,脑电图除α振荡外,还有β波的增加,可能是导致瑞马唑仑高BIS的原因。阿片类药物通常会引发脑电活动的降低、δ波增加。肌松药本身不直接影响脑电,因为它们不改变大脑皮质的活动,但其会通过肌电对基于脑电的麻醉监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来源】本文章转自古麻今醉网
【声明】此文章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